图片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关注我们

足彩大赢家_足彩大赢家下载_大赢家APP官网推荐** > 国际军情 > >孟加拉国飞行员试飞中国山鹰高级教练机

  • 孟加拉国飞行员试飞中国山鹰高级教练机
     

      近日,“山鹰”顺利通过设计定型审查,并正式列装部队使用。该机研制历程,是当代中国航空人不辱使命、敢为人先、永不言败,开辟有中国特色新机研制道路的真实写照。

      在2006年第六届珠海航展上,“山鹰”高级教练机首次对外公开展示,由此一鸣惊人,受到了世人的极大关注。此后,“山鹰”先后两次在印尼、孟加拉等国进行了精彩的飞行表演,受到国外媒体的大量报道,被称作是“从中国飞来的一只雄鹰”。

      “四共”模式下的新生代

      “山鹰”的研制比较特殊,它是由各参研方签订投资协议,实行“共同投资、共同研制、共担风险、共享利益”的“四共”研制新模式。在2007年军方正式立项以前,“山鹰”只是在原中国一航内部立项。作为各方合资研制的新机型,“山鹰”可谓“先天条件不足”,出路问题、经费问题、技术问题、资源问题、人员问题都相对困难。对贵州航空工业多家单位来说,定型与否更事关企业生存发展,也因此被企业视为“生存工程”。

      中航工业试飞中心作为“山鹰”主要参研单位,早在2002年6月就开始介入“山鹰”的研制,在先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,提出了总体试飞方案,并安排课题组和测试人员着手进行相关技术准备。为有效推进型号定型试飞,试飞中心专门成立了“山鹰”型号办公室,并确定由试飞经验丰富的樊力担任试飞总师。为加强试飞技术攻关,中心在各研究所中抽调多名精英试飞工程师组成了项目团队。为保证试飞的连续性,试飞中心里还相对固定了张景亭、邹建国、张嵩、张贻来、余锦旺、孙政雄、李吉宽、丁三喜等8名优秀试飞员开展定型试飞。

      对于“山鹰”的“四共”研制模式而言,因为是各方自筹资金,各种资源“等不来也靠不上”,只有靠各研制单位自己想办法,找出路。但“山鹰”这种国内首次探索开展的研制模式,对于中国未来新机研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。随着航空工业不断引入更多的市场理念和因素,今后类似这种自主立项,走合作研制模式的新机可能越来越多。

      “咱们的飞机”共同的孩子

      2004年4月25日,首批两架“山鹰”由贵州转场试飞中心。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交接,试飞中心在机场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欢迎仪式。从飞机到中心开始,试飞中心相关单位立即进行“山鹰”的加改装和系统调试工作,使试验机不到半个月就达到可飞状态。2004年5月11日11时,张景亭驾驶的“山鹰”飞机轻盈地从试飞中心机场跃上蓝天。从这一刻起,“山鹰”试飞战役正式打响。

      在新的研制模式下,试飞中心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。但由于“山鹰”当时不是国家正式下达的型号,不能列入技改项目,试飞中的软硬件设施设备都要靠自己想办法。试飞初期,甚至没有专用于“山鹰”的电源车、加油车和厂房,总师系统和各参试单位想方设法,“蹭”一些其他型号的资源,有效缓解了试飞压力。这些令研制厂家的人员非常感动,他们的跟飞人员开玩笑说:“‘山鹰’就像是我们的孩子一样。在试飞中心,我们的孩子从没有被‘歧视’过。”

      随着试飞工作的深入,试飞中心不断整合试飞资源,梳理工作思路,集中力量攻关,并开展广泛国际合作,使“山鹰”在定型试飞中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试飞效率,并曾创造一天飞6个架次,一周39架次的纪录,这试飞中心历史上也是非常少有的。

      从首批两架“山鹰”试验机转场试飞中心,到2005年12月底完成工业部门内部的技术鉴定,经过了1年9个月的努力,试飞中心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。通过试飞,“山鹰”不断走向成熟,也具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。

      贵在明晰试飞之律

      空军于2007年正式将“山鹰”型号立项,“山鹰”迎来加速发展的重大转机。但从试飞中心的角度,这绝不是仅仅是新增加几个复杂风险科目的问题,而是要更新试飞理念,加大技术和人员投入,再打一场试飞攻坚战。

相关阅读

标签:
预留广告位